二、重点任务
(一)梯度培育行动。优化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,形成梯队培育格局,着力培育一批市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500强等企业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。建立健全广州市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库,每年入库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。同等条件下优先遴选“专精特新”扶优计划培育企业申报国家、省“专精特新”资质评定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各区政府、市工商联)
(二)技术创新行动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购置研发设备、软件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,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引智、引技、引才,提升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。支持各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,申报各级重点研发计划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,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。加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保护,指导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发明专利布局,建立核心技术专利池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场监管局)
(三)市场开拓行动。把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与做优做强产业链相结合,鼓励“链主”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放市场、创新、资金、数据等要素资源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,定期组织召开“专精特新”新品发布会,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、APEC(亚太经济合作组织)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等国内、国际展会。综合运用首购、订购、推广应用等方式,促进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商务局、贸促会、工商联)
(四)三品提升行动。推动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,推进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和品牌培育及创建能力。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和维权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维权、现代服务业商标培育和发展。扩大强企增效工作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覆盖面,帮助企业查找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短板,提出改进建议,增强企业内生竞争力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媒体集中宣传等活动,通过政府牵线搭桥,以“打包”方式和媒体洽谈合作,探索开展“专精特新”示范企业专题宣传推介活动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场监管局)
(五)数字赋能行动。遴选一批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服务平台或机构,为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供支撑。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赋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鼓励企业从生产流程、质量管理、运营管理、品牌培育、数字化云设计、个性化定制、供应链等方面运用数字化解决方案。鼓励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设计和仿真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,推动数字化研发设计方案在中小企业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,建设智能工厂、智能车间,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管控和精益制造能力,提升智能制造水平。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工作,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能力水平,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)
(六)融资提速行动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,鼓励企业抢抓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契机申报上市。组织金融机构、股权投资机构等参与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投资对接及项目路演。加强与上交所南方中心、深交所华南基地、新三板华南基地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合作,针对符合条件企业开展“多对一”上市培育服务。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,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,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扩大直接投资规模。拓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,依托地方信用信息和融资需求对接平台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。推广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批量融资服务,鼓励银行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设立专属产品。发挥小额贷款、融资担保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作用,鼓励引导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服务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地方金融监管局,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部,市工商联)
(七)生态优化行动。整合各类服务资源,为入库企业提供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、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、知识产权应用等公共服务。将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优先纳入市领导挂点企业,依托广州市政企沟通服务中心等机构,及时宣讲涉企政策,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。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政企联络员,搭建企业与政府常态化对接沟通渠道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工商联)
(八)营收倍增行动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、加大技术改造、推进兼并重组、开展服务型制造、加强产业链整合、强化资本运作等集约化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;扶持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、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;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领军人才,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合作,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培训,提升企业管理水平,力争通过3至5年,推动一批省级以上(含省级,下同)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实现营收倍增。(责任单位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)